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六章澄明(1 / 2)





  恍惚之间,李清河觉得自己好似出现了幻觉:眼前这青年舒朗的眉目渐渐与二十多年前广州城里的青年侯爷重合在了一起。他半生行遍大江南北,饮过燕赵酒,踏至秦汉川,可此时却只瞧见了当年花城中的灿烂暖阳。彼时城里正莺莺燕燕,兰苑笙歌,转眼之间,鹧鸪声住,杜鹃悲啼。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侯爷,您这样真是折煞老朽了。”李清河定了定神,赶忙把他扶起来:“您知道的,但凡您的事,老朽不能不帮。”

  何立彻底愣在了原地:他很想开口说些什么,一时却不知如何说起。他和杨青山不一样,向来不是个能为傲骨舍了利益的。他万般不愿让杨青山为了他求人,可他别无他法,只能跟着这人一同跪倒在地。

  “你呢?”李清河向何立发问:“你怎么想啊?”

  何立抬头望着他,他知道自己应该告诉李清河,如今何家有大难,李夫子助人于危难之时,为此雪中送炭之谊,往后学生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可他终究没说出口,跪在地上沉默了半晌,心中只想着一件事:他的杨老师为了他,竟愿舍下骄傲来求李清河动用人脉。于是他只喃喃问出一句:“为什么啊?”也不知是向谁问的。

  “为什么?你难道不清楚吗?”李清河冷冷地笑了,指着杨青山对何立说:“他是什么人啊,自小袭爵的北安侯,当年也是盛极一时,生死荣辱都走过一遭的人了。他这辈子就傻过两回,一回是五年前,一回便是今日。”

  “老师,”杨青山不想让他再说下去:“何家如今落得如此,少不了与洋人争斗打商战的损耗。可现如今陆中堂是西太后跟前的红人,自然对何家百般打压。”他望着那人:“何老爷如今是孤身行于薄冰之上,您也不想看着为国为民之人最后不得善终吧?”

  “自然了。”李清河叹了口气:“可是杨青山,我最后问你一回,你到底能不能收敛心性过安稳日子?”

  杨青山摇了摇头:“这哪里是心性的缘故?山河飘零,岂能只听之任之。”

  李清河实在有些气恼,于是别过视线不想再看他。杨青山却也不甘示弱,一直跪在地上。两人僵持着,都在等着对方低头。

  “杨老师,”良久,何立却先说话了:“学生觉得李老师所言确有道理,咱们,”何立觉得这好像是自己生平头一次这般挖空心思地遣词造句,想了半天却也没想出该如何圆场:“我觉得,不如算了。”

  “什么叫算了?”杨青山瞪了他一眼:“你以为你跪在这里是为了你自己吗?”

  “明渊,”李清河叹了口气:“此事为师心中有数,你先带他回去吧。”

  何立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李清河那里走出来的:他一直想着杨青山过往的种种,以至于走路的动作都成了机械的重复。他悔恨万分又心疼无比,心中好似阵阵泥沙裹挟着血与泪,一路顺着筋骨血肉冲刷而下。

  这些事如果早在三年前他便知道,想来决不会是如此反应,单是对齐星楠,便很可能一气之下老死不相往来。只是此间几年他才渐渐明白了人心之复杂,而这绝不仅仅在于难论的是非与难辨的真假。人心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正如众口称道的大善人心里免不了算盘珠子精打细算,人人唾弃的佞臣贼子也能为了家国前程鞠躬尽瘁,朝廷栋梁之臣可中饱私囊,贼人偷鸡摸狗却也可劫富济贫。

  说到底,这从来不是一个非善既恶非黑即白的世界。何立记得儿时长辈们常与他说为人须得正直,可直到如今他才发现,人人皆有自己的考量,取舍之间从不在于对错与是非。

  可杨青山呢?他这般取舍真的值得吗?何立明白为何李清河说他是个糊涂痴人:如今为官当政者大多唯利是图,谁能像他呢?为了改革之事连命都可以不要,更别提自己在俗世红尘里的烟火日子。

  “想什么呢?”见何立一直在出神,杨青山笑着问道。

  “原来你当年,”何立回过神来,说得极为艰难:“竟是为了那般。”

  杨青山笑着摇了摇头:“别光想着我了,我如今倒还好,真正有难处的是你爹。”

  “你从前说佩服我爹,为的便是他敢于和洋人争斗的骨气吗?”何立问道。

  “是,”杨青山望向他:“商人难做,逢着一太平盛世还好,如今朝廷打压外加洋人排挤,更是举步维艰。”他忽而笑了:“当年郑大人收付新疆,你们何家还出力不少吧?”

  何立点了点头:“彼时家资正盛,出钱出力都不在话下,不过我那时正在福州读书,对此知道的也不多。只记得当时正是郑大人称赞何家的功勋,向朝廷邀功请赏,这才有了前些年的如日中天。”

  杨青山叹了口气,忽而唤了他一声:“子恒。”

  “怎么了?”何立笑了:“老师忽然唤我的字,倒是不太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