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9节(1 / 2)





  把那小伙计打翻在地,他谦卑的冲众人做了个罗圈揖:“小店也从别处进的首饰,怕不是上了当,实非本意啊!这位客官,小店会赔你新镯,退还银钱,你看可好?还有两位帮忙验金的高人,也请里面坐。小店能得此妙法,当真不胜感激……”

  他的话说的分外好听,倒是让围观者的怒气小了些。那货郎听说能拿到不要钱的金镯,更是喜上眉梢,哪有说不好的?

  甄琼可没有进店的意思,自水里捞出了金块,对那文士点了点头,转身而去。唉,现在他也是能随手买二两金的人了,还想那么多做什么……

  没走出两步,身后突然传来一声:“道长留步!”

  甄琼转头,就见那文士追了上来,冲他笑道:“多亏道长信我,借金一用,方才解围。当受在下一拜才是。”

  “金子密度本来就跟铜、银不同,举手之劳罢了。”甄琼哪会放在心上,随意答道。

  谁料听到这话,那文士两眼一亮:“‘密度’?这词甚妙。道长莫不是也读过《孙子算经》?书中云‘每方寸之物重为:金一斤,银十四两,玉十二两,铜七两半,铁六两,石三两,铅九两半。’故而我才想出此法……”

  “哈?”甄琼呆了呆,“道兄算错了吧?金的密度是十九,银为十,铜为八点五上下。按等比兑换,你那数字不是很对吧?”

  对面那人愣了愣:“这还能算?”

  “你没算过?重量除个体积,不就是密度了?”甄琼更无语了。书上看来的,算都没算过,也敢拿出来现?

  “重量”和“体积”两词都有些古怪,那人却一点就通,茅塞顿开的“啊”了一声:“倒是我不求甚解了!道长可愿仔细谈谈此事?”

  这是格物观的东西,跟他有啥关系?甄琼敷衍道:“还是不必了,道兄自算即可。”

  这次那文士听清了他的称呼,笑了出来:“道长怕是误会了,在下可不是道士,只是穿了燕服罢了。”

  啊?穿着道衣却不是道士?甄琼这时才明白过来,为啥街上这么多道士,原来还有乱穿衣服的啊。

  “道长不必担忧,在下姓沈名括,在昭文馆任编校,绝非什么歹人。只是听小友所言,似对“密度”一事知之甚深,不知可与在下探讨一二?”那个叫沈括的家伙滔滔不绝,殷切问道。

  他目中的好奇和热切,确实是甄琼极为熟悉的。想了想,甄琼道:“我正要回家,若是沈官人不嫌弃,不如到我的丹房一叙?”

  沈括大喜:“那就烦劳小友了。”

  安平看着二人,双目直愣,怎么转眼就一见如故了?道长可从没邀过人去丹房啊……糟了糟了,要赶紧告知阿郎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朋友们,在大宋说出“抵足而眠”就是纯纯的友情啊!不会有任何人误会的。而住在好友的院子里,肯定住的偏厢,也不用特别解释。但是甄道长所在的大益朝,什么“秉烛夜谈”、“联袂而至”、“抵足而眠”都变味了。

  所以就成了:

  韩邈→死党突然远道而来,找他有事。立刻让安平通知甄琼,出了岔子话没带到,损友还耍贱,惹甄琼生气了=泡了好久的小道会因为失约生气了,这不是动心是什么?美滋滋

  甄琼→突然出现个身材比自己好的陌生人,跟韩大官人搂搂抱抱去大酒楼喝酒晚上睡在一起第二天还起不来了=???!!!

  这种误会,属于美国大妞看到中国闺蜜黏黏糊糊时产生的文化冲击。说白了,还是怪某人上梁不正下梁歪啊xddd

  宋朝的文人确实爱穿“道衣”,跟道袍有些像,但是更简单些,属于日常服饰。还有密度问题,《孙子算经》成书于晋代,原本就不精确,后来度量衡变化也没重算,大家都转述这个数值,自然就出现偏差了。

  第46章

  应了那小道的邀请, 沈括大大方方上了车。马车一路西行, 不多时就出了内城, 停在了阊阖门外的一座院落前。

  “小友不是住在宫观的?”沈括看着面前的宅子,吃了一惊。他还以为这么个出手阔绰,还有丹房的小道, 定然是哪家大宫观里的入室弟子。没想到竟然住在内城边上的宅子里!

  “不是。我乃韩家请来的供奉,丹房就在偏院。”甄琼不甚在意,带着沈括走进了门。

  进了门, 沈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这宅子比自己想象的还大啊!临街、靠近内城、又有这样雅致的庭院, 起码得要万贯才能买下吧?自己一大家子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呢,距离内城又特别的远。看到这样的院子, 真是让沈括羡慕的不行。

  不过等进了丹房,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就被他远远抛在了脑后。

  “你这丹炉, 当真与旁人不同啊!这些玻璃瓶儿怎地也放在桌上,不怕折损了吗?”沈括震惊的看着那奇形怪状的丹炉和桌上价值百几万钱玻璃器皿, 简直都要语无伦次了。这小道到底是什么来历?能让家主如此悉心供奉,舍得花这么多钱,修这么奢侈的丹房!

  “这丹炉是我亲自设计的, 自然和别人的不同。玻璃器也是炼丹用的, 肉眼观测,更精准些。”如今甄琼还真对这些习以为常了,漫不经心介绍两句,就取来了要用的东西。

  “喏,这些就是测密度的金属, 虽不算太纯,也够用了。配上量杯和天秤就能测量。”甄琼把几枚完全相同的金属块取了出来,又拿了称量的工具。

  “这还算不太纯?”沈括看着那些明显精炼过的金属,实在是憋不住,问了一句。

  “当然不够纯净,我这小丹房,能炼出的也就这样了。测量密度,最重要的就是质纯。就连水都要用蒸汽化出的纯水,才能更大限度的排除干扰。”对于这些东西,甄琼是不会含糊的。毕竟金石的密度对于提纯大有帮助,只要一测,就知自己的实验是否成功。因而他丝毫不会马虎。

  沈括听了这话,更是大感震动。他见过的丹道,不是大而化之,就是秘而不宣,哪有像甄琼这样,精细到连水纯正与否,都要讲究的?然而沈括自幼虽父亲迁调,去过不少地方,因而也知道各地水质的不同,有时轻重能差上几钱之多呢。若是把蒸腾的水汽重新化作水,定然比别的水纯净吧?

  心底翻腾,沈括还是仔细看了看那堆仪器,问道:“既然要用到水,可是要测溢水之重与原重之比?”

  “正是。”见他一点就透的,甄琼也来了些兴趣,“沈官人可要试试?”

  沈括哪有不肯的?立刻挽了袖子,埋头一个个测试起来。

  半个时辰后。

  “锡之密度果真是十一!比《孙子算经》得出之数要低不少呢!”只是除数,沈括连算筹都不用,直接报出了数字。又擦干净了手,在一旁白纸上记下数字。

  只是短短时间,他就爱上了这法子。逐一测量,记下数字。到时翻看起来,比平日的笔记还要精准便捷呢!

  “锡里容易混入铅,若不提纯,比重自然会相差少许。”虽然是这么简单的测试,但是看人兴致昂扬的做来,还是让甄琼生出些好为人师的满足感。他也不私藏,笑着解释道。

  “书果真不能尽信。”沈括长叹一声,又看了眼旁边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这密度若真得出了准数。除了成色外,是否中空也能轻易看出,应当还能测测体积?”

  不规则的形状,向来难测体积。他研究隙积术已经有些时日了,自然能触类旁通,轻易想到这点。

  “效用自然众多,只是所测之物太薄的话,还要牵扯浮力干扰,也会测不准确。”甄琼顺口答道。

  “浮力?”又是个新词,但是沈括略一思索,就明白其中含义,不就是漂浮的力量吗?“也是,铁打的薄了,也能飘在水面之上,莫说木料制成的船只了。我还曾听闻,有些湖里的水十分古怪,人跌入湖中,都能不沉。这可也与浮力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