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6节(1 / 2)





  如此折磨人的东西,光他学还不够,还要拿去折磨他那些同窗?若是都学这些,考题会不会变难?他如今跟上明月的进度已是不易了,要是太学的讲师也变成这样,他还能熬到明年春试吗?

  脸色发青,怔了半晌,韩遐才勉强找回了声音:“多谢兄长提点,小子定会努力向学……”

  甄琼却完全没觉出不对,满脸得色的把手中东西递了出去:“这可是我向存中兄讨来的习题。他可是参与了算学改良,这些都是重点。只要能学会,考试定然轻而易举!”

  一本四指厚的册子拍在了韩遐手上,压的他胳膊都是一软。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目录,他眼都红了,嘴唇微微发颤,一副泫然若泣的模样。

  甄琼可见不得人如此,赶忙拍了怕他的肩膀,宽慰道:“都是一家人,不必跟我客套。拿去好好学,要是不够,我再给你讨新的!”

  韩遐:“……qaq”

  ※

  “革新算学教法?”看着沈括递上的奏章,王安石皱起了眉头。

  虽说在太学里开了算科,也准备增加几个算学博士,自翰林院遴选人才,充入三司条例司。但是王安石没想到,只是教个算学,怎么连《九章算术》都要重新修订?

  “以往《九章算术》中只有论述,罕少图例、算式,对于学子而言过于艰涩。若是用这种更简单的码子,并且用算式、图像表述题目,不仅能归纳出更多简单易学的法子,还能让人快速打下基础。朝中精通数算者向来不多,哪怕只是在翰林院和太学里教教,也能大有裨益。等到会此法的人增多后,在天下蒙学里传播,朝廷定能收获大量可用的计吏!”沈括有条不紊的答道,显然是颇为在意此事。

  计吏重要吗?当然重要,凡举仓储、税赋、匠作、经商都要有善于计算的书吏,可是此类人才终究是太少,因此要职很容易被以此为生的家族把持,从而中饱私囊。一些地方政事不清,除了为官的昏庸外,很大程度也是吏员参差不齐,欺上瞒下的结果。如果计吏也能从中央指派,定然能事半功倍。

  然而只靠修订一下《九章算术》,就能实现吗?王安石又翻了几页手中的书册,看着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和图案,心中更是疑惑:“若学这些,岂不是平白多了层负累。《九章算术》原文简单质朴,如此修订似乎是画蛇添足啊。”

  这些符号,连他都有些看不明白,何况那些太学的学子?能够培养计吏当然是好,但是他可没打算连教程都改了。

  “用这码字计数,比商家的码字还要便捷。譬如记账,只要列出就能看的清楚明白。若用算式,计算的过程也更好核查,哪部算错都能轻易看出。看似多学了些东西,实则是将之用作工具,更快的掌握数算之法。”说着,沈括又拿出了一本账册,“这便是利用码子改过的账簿,还请相公过目。”

  王安石没料到他连这东西都准备了,然而翻看一看,登时睁大了双眼:“这记账法,是你新制的?”

  “正是。有位算学博士曾在三司任职,提起了记账之事,我便想了个法子,改良了一番。若是用新式码子记账,账目清楚明白,更容易查看。再用不宜更改的文书数字,记录银钱往来的总账,想来也能避除私改账目的隐患。”沈括笑着解释道。

  现在天下通行的乃是“四柱账法”,就是把上期结余记做“旧管”,把本期收入记做“新收”,把本期支出记做“开除”,把本期结余记做“实在”。通过“旧管”加“新收”等于“开除”加“实在”的记账方法平衡账目。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数字的正确,又能分类汇总,让人一目了然。

  然而沈括做出的新帐跟“四柱法”有些不同,但凡来往账目,如赊购、赊销、外欠、外借都在账上记录两笔,分列“出”,“入”。这些日常记录,全都使用新式码子,每日平账,使得来帐合计等于去帐合计。再此基础上,再用“四柱法”记录结余,两项对照,错漏一看便知,更难作伪。

  而这新颖无比的记账法,一下就吸引了王安石的目光。三司掌管天下钱粮,账目数之不尽,每次查账都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王安石可不只想要掌管条例司,更想掌管国家财赋。在他看来,是有必要在三司的基础上,在建立一个三司会计司的。而这,就需要大批能用的吏员,和一个更直观的记账方法。

  现在这法子,就摆在了面前。这新式码子比寻常商家用的草码还要清楚明白,不论多大的数目,都能用几笔表述清楚。再配上公文用的繁写数字,账面一目了然,连他都能看出好处。

  而要用这法子记账,想来也要重新培训会计,让计吏们知道这新式码子的用法了。

  对于数算如何教,王安石其实并不怎么上心。但是对于记账法,他却不能不在意。思索片刻,他终是点了点头:“这新式码子确有用处,不妨先让算学博士教导三司计吏,使他们学会这新式的记账法。若是能行,再令翰林院编修《九章算术》。”

  虽然不是立刻改革教育方法,但是对这结果,沈括已经相当满意了。等朝廷中的计吏都习惯了新式码子,还怕算式推广不开吗?太学毕竟是需要人教的,也得先让朝廷里那些博士、讲师们学了才行。

  这事也不能都交给沈括,还要有专人负责。而且修订了《九章算术》,其他算学经典不用动吗?若是想要改制,必定也是个大工程。王安石立刻草拟了奏章,准备呈报天子。

  当然,对于王安石的最终目的,数算只是旁枝末节,制科改诗赋为策论才是关键所在。这些日朝中为此事吵得厉害,尤其是苏轼那个口无遮拦、文辞犀利的小子。原本王安石还打算让他监考今岁的解试,现在想想,还别是给自己找麻烦了。此人跟欧阳修、司马光交往甚密,瞧着就是反对新法的,天子又极爱其才。若是让他动不动就上本弹劾,说不定连天子都要被他的雄辩说动,让新法的推行生出波澜了。

  既然热衷夸夸其谈,就要给他找些烦琐事务,让他知道任事的艰难!

  略一思索,王安石墨笔一钩,把开封府推官一职圈了出来。开封府乃是京中最熬人的去处,若是任职,必然事务缠身,哪还有精力干预朝政?而且务实总比务虚要好,等接触了纷乱卷宗,繁杂琐事,这文采横溢的才子,当也能看到百姓疾苦,知晓新法的好处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开立方这词是九章算术里的原文,还有计算的方法,呃,没看懂orz

  记账是四柱帐和四脚账的区别,四脚账就相当于复式记账法了,清代时才通行的。

  草码就是古代商家记账的数字,写作﹑﹑﹑﹑﹑亠﹑﹑﹑,虽然简单,还是不如阿拉伯数字直观。

  第156章

  在上书反对“贡举法”, 被天子召见后, 苏轼还以为自己能得个知诰制或是谏臣之类的差遣呢, 没想到竟然被派去了开封府任推官。

  不过对于这安排,他也没太在意。毕竟自家弟弟都进三司条例司了,当个推官又算得了什么, 好歹也是个京官不是?于是苏轼就干脆利落的上了任。

  开封府设左、右二厅,每厅置推官一人,轮流审理案件。东京城可是有百万人的大都, 每天刑狱诉讼不知凡几, 还有不少案件涉及权贵,更难处断。然而苏轼并不怕这些, 他心思机敏,又有决断, 兼之不畏强权,竟然把让不少人头痛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可称干吏。

  当然,就算公务再怎么繁忙,生性爱热闹的苏轼也没停止交游。这不, 听闻沈括在大气压力上又有所得, 还请来了凌霄子和苏颂商讨时,他耐不住好奇,也凑了过来。

  “子瞻最近不是忙于公事吗,怎地还有心赴会?”见到了苏轼,沈括不由哼了声。也不怪他这副模样, 之前向朝廷提议改革算学时,苏轼可是没嘴下留情。沈括哪有苏轼言辞锋锐,被骂的差点没气出个好歹。

  苏轼却是个豁达性子,并不混淆公私,浑不在意的笑道:“存中兄乃是当世气学大家,气压又出新论,鄙人怎能错过?”

  苏轼嘴毒的时候,能刺得人无地自容。但是捧起人来,又是舌灿莲花,妙语连珠。被他一通夸,沈括也不好计较了,干咳一声:“这也是凌霄子提点,终让我测出了大气压力之数。”

  也不待众人发问,他便命仆从取来了一个古怪至极的器具。只见此物上方是一根细细长长,足有三尺高的玻璃管子,管子外罩了一圈薄薄铜壳,壳上还标了刻度。下方则是个木匣,因是镂空雕花的,能看见里面套着的皮囊。匣子上还有个铜针,正指着玻璃管下端。

  这物事模样太过奇怪,旁人还在打量,甄琼却已瞪大了双眼:“存中兄,这管里装的难不成是水银?”

  别人可能一时分辨不出,甄琼这个道士却绝对不会认不出来。沈括笑道:“之前用玻璃管验证大气压力时,你曾说此法兴许能测出气压值。我回去试了许久,却始终不得其法。后来想想,应该是水的密度太小,大气压力又太大,就把管中液体换成了水银。水银的密度比水要大上十数倍,大气压力欲将之托住,也需要更大力道。经过几次实验后,我发现只要在长三尺的玻璃管内注满水银,随后倒置于装满水银的玻璃槽中,管内的水银就会下降,落到二尺三分左右,其上留出的,便是真空。那水银柱的高度,不正是大气压力的数值所在吗?”

  甄琼简直瞠目结舌,也没管数值,先问道:“你不知道水银有毒吗?”

  灌了水银,还要捏住管口往水银槽里塞,就算是甄琼这个道士,听着也有些悚然。水银可是有大毒,连他炼制时都要带口罩手套,能不碰就不碰。沈括能想出水银的密度差,还亲自上手试,这胆子当真是够大了。

  “铅汞有毒之事,我自是知晓。因而在测出了气压后,才寻了匠人制成此物。”沈括爱惜的摸了摸那细细长长的玻璃管,“此物乃是在皮囊中灌注水银,原理跟之前实验一模一样。只要调节旋钮,让铜针指到刻度起始点,就能精准测出大气压力的数值。”

  他用水银测试时,是带了口罩的,还不知洗了多少次手。但是实验烦琐,水银又有毒,总不好次次都上手。因而才想了个法子,制出了这计量气压的仪器。密闭情况下,水银难以蒸发,只要玻璃管不坏,就能随时测量了。

  李公麟和米芾都没听懂,但是不耽搁凑上去看那器械的构造,还有最上方的水银刻度。苏轼则有些困惑:“我怎么有些糊涂。这大气只能压住二尺三分的水银?怎么跟宝应观的演法截然不同呢?”

  二尺三分的水银又有多重?宝应观演法可是用了十六匹马才拉开的铁球啊。两者表现出来的压力,看来截然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