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5章(1 / 2)





  罗子浮重提回归一事,翩翩道:“子有俗骨,终非仙品;儿亦富贵中人,可携去,我不误儿生平。”江城欲与母亲辞别,花城已至。儿女恋恋,各自流泪。两母安慰道:“暂时离去,想家了便回来看看。”翩翩剪叶为驴,令三人跨之以归。

  罗大业告老还乡,以为侄子早已死去,忽见他携儿带媳归来,喜不自禁。三人入门,各自检查身上衣服,尽皆化为蕉叶,以手扯破,衣内棉絮蒸腾,四散化为云烟。

  后来罗子浮思念翩翩,与儿子前去探望,只见黄叶满径,洞口云迷,不见佳人踪迹,怅然而返。

  第一百三十二回 产龙

  壬戌年间,刑村李氏之妇,丈夫死去,留下一名遗腹子,尚未出生,时而肚胀如瓮,时而收缩如拳。临盆之际,一昼夜不能产。视之,见龙首,见人则缩去。家人大惧,不敢近。老太太王氏,焚香踏步,一边按捺产妇肚皮,一边念咒。未几,胎衣坠地,不复见龙。留下数片鳞甲,大如酒杯。继而诞下一女,肌肤晶莹如水晶,脏腑历历可见。

  第一百三十三回 保住

  吴三桂未叛乱时,曾对将士说:谁能独力擒虎,厚加赏赐,封官“打虎将”。军中一人,名保住,矫健如猴,王府建高楼,梁木初架,保住沿楼角攀爬,顷刻至顶。脚踩梁木,疾奔如飞,来回三四次,面不改色,继而纵身跃下,稳稳落地,直立挺然。

  平西王有一爱姬,善弹琵琶,所用琵琶,以暖玉为牙柱,抱之满室生温。爱姬视若珍宝,非王爷手谕,不肯示人。一夕,诸将宴饮,有人道:“久闻王爷有一面琵琶,奇异非常,能否拿出来让我等开开眼界。”平西王道:“我眼下懒得动弹,改天吧。”保住一旁伺候,闻言说道:“不劳王爷下令,微臣亦能盗之。”

  平西王命人驰告府中,内外戒备,保住翻越十余重高墙,到达爱姬庭院,见门户紧闭,室内灯火明亮,不得而入。走廊下一只鹦鹉停靠木架,保住灵机一动,乃作猫叫,继而学鹦鹉说话“猫来了”,言语间模仿鹦鹉振翅,扑扑急响。

  爱姬果然上当,吩咐婢女“绿奴,快出去瞧瞧,鹦鹉被猫吃掉了。”保住隐身暗处,俄尔见一女子挑灯而出,刚离开房门,保住已趁机潜入屋内。见琵琶放于桌上,爱姬一旁看护。保住一把将琵琶抓入手中,扬长而去,爱姬大叫“贼来了。”四周围士兵纷纷合围,见保住抱着琵琶疾行,追之不及,射箭如雨,保住跃登树上。墙下有大槐树三十余颗,保住穿行树梢,如鸟飞掠:树尽登屋,屋尽登楼。飞奔殿阁,快不可言,一眨眼便不知所踪。

  大厅内众客人方自饮酒,保住怀抱琵琶飞落席间,门闭如故,鸡犬无声。

  第一百三十四回 柳秀才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蝗灾肆虐,渐渐逼近沂州。县令十分担忧,退堂后卧睡府邸,梦一秀才前来拜访,峨冠绿衣,面貌俊伟,自称有办法抵御蝗祸,说道:“明日西南道上有妇女骑乘大肚母驴,此乃蝗神。向她哀求,灾难可免。”县令暗暗惊异,置备酒食,于路边等候,果见一名妇人跨驴而来,高髻褐衣,缓缓北行。县令焚香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人问道:“将欲何为?”县令求恳道:“区区小县,请您怜悯,约束蝗虫,放百姓一马。”妇人道:“可恨秀才多嘴,泄我机密。只须他身受其害,不损庄家亦可。”饮酒三杯,转眼不见。

  后来蝗虫飞到,遮天蔽日,不落禾田,尽集杨柳。所过处柳叶啃光,方悟秀才乃柳神也。

  第一百三十五回 水灾

  康熙二十一年,山东大旱,自春至夏,赤地无青草。六月十三日小雨,始有种粟者,十八日,大雨沾足,乃种豆。一日,石门庄一老叟,傍晚见二牛斗于山上,谓村人曰:“大水将至矣!”语毕,携家搬迁。村人共笑之。无何,暴雨如注,彻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房屋尽没。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坡。俯视村中,已为泽国,无暇顾念幼子。水落归家,见一村尽皆摧毁。入门视之,则一屋仅存,两儿并坐床头,嬉笑无恙。众人都说夫妻平时行善,善有善报。此六月二十二日事。

  康熙二十四年,平阳地震,人民死者十之七八。城郭尽成废墟;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茫茫大劫中,惟孝子家属无恙,谁说天公不分皂白?

  第一百三十六回 诸城某甲

  县城某甲者,遇流寇作乱,被杀,头悬胸前。寇退,家人得尸,将欲埋葬,忽闻死者细微喘气声,审视尸体,头颅将断未断,与脖颈相连,衔接处宽不过一指长短。家人扶正头颅,将某甲背回家中,经一昼夜始才呻吟,以勺筷喂食,半年后竟然痊愈。

  十余年后,某甲与二三人聚谈,一客人口说笑话,哄堂大乐。某甲亦鼓掌拍好,俯仰之间,刀痕爆裂,头坠血流,共视之,气已绝矣。甲父状告说笑者,众人破财消灾,贿赂原告,又厚葬某甲,矛盾方始调解。

  第一百三十七回 库官

  邹平张华东,奉旨祭南岳。途径江淮,将宿驿站。前驱禀报说:“驿中有怪异,住宿必生纷纭。”张公不听。入夜时分,冠剑而坐。俄闻皮靴声逼近,则一白发老叟,皂纱黑带。怪而问之。老叟曰:“我库官也。为大人典藏金银,久候多时。如今您来了,下官如释重负。”问:“库存几何?”答言:“二万三千五百金。”张公担心多金累赘,与老叟约定:归时再来验收。老叟唯唯而退。

  张公至湖南,馈赠颇丰。返回时住宿驿站,老叟出来拜见。张公询问库物,老叟说:“已拨辽东兵饷矣。”张公怪其言行不一。老叟说:“人世富贵,皆有定额,分毫不能增损。大人此行,应得之数已得,复有何求?”言已,竟去。张公计算所得,恰好与库存吻合,这才醒悟:一饮一啄,皆命中注定,不可强求。

  第一百三十八回 宫梦弼

  柳芳华,保定人。财雄一乡,慷慨好客,座上常百人。急人之急,千金不惜。宾友借贷,时常不还。惟有一客宫梦弼,陕西人,生平无所求。每至,则逗留数月。言辞清雅,深得柳芳华喜爱,形影不离。

  柳子名和,年幼,拜宫梦弼为叔,时常与之游戏。每次柳和自私塾归来,叔侄俩挖掘青砖,埋石于地,假装埋金,借此取乐。柳府五座大院,无一幸免,尽皆埋满石子。

  众人取笑宫梦弼行为幼稚,柳和独爱之。后十余年,家道中落,不能供应众客之需,于是客人渐渐稀少。然十数人彻夜畅饮,仍然常见。柳芳华迟暮之年,生活愈发贫穷,只得出卖田地,换钱待客。柳和性格挥霍,学父亲一般结朋交友,柳芳华亦不禁止。

  无何,柳芳华病卒,家贫无力购买棺木,宫梦弼自出钱财,替朋友办理后事,柳和心中感激,事无大小,俱交给叔叔打点。宫梦弼每次归家,袖内必藏瓦砾,随手丢在暗室角落,众人均不解其意。柳和常向叔叔抱怨贫穷,宫梦弼道:“你现在还没明白受苦滋味,别说没钱,就是给你千两黄金,也得顷刻败尽。男子汉患不自立,何患贫穷?”

  一日,宫梦弼辞别欲归,柳和涕零送行,嘱其速返。宫梦弼诺诺答应,遂去。柳和贫穷不能自给,田产典当渐空,日望叔回,但宫梦弼去如黄鹤,灭迹匿影,从此不再现身。

  柳芳华生前,曾替儿子定下一门亲事,女方姓黄,家住无极县,世家大户。黄老爷听说柳和家贫,暗有悔婚之意,柳父死去,也不前来吊唁。

  柳和奉母亲之命,上门商定婚期,黄老爷见他破衣烂鞋,闭门不纳。派人传话“想娶我女儿,先拿一百两黄金,不然,以后都不要来了。”